“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的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我想,用周国平先生的这段话来写杨小洪老师是最为贴切的了。
杨小洪老师从事美术教学多年,他拥有坚实的绘画基础和很强的创造能力,对艺术有执着追求的精神,他把人生当做“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不断完善。用画笔绘出了宽广的视野、绽放的芳红、丰满的富足;绘出了世上的百态、变幻的人间和一条多彩的人生路……成就卓然。他春华秋实桃李满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当中不少已成为知名画家和美术界的重要力量。
生物学家说,一个人的诞生,再现了人类亿万年的进化程式。我却觉得一位优秀艺术家的出现总有一部艺术史的影子在他身上晃动。杨老师画的是水彩画,他从技法到观念,从古典到后现代,从西方的视觉到东方的意象一路求索。几十年的作品如同一条时空长廊展示着一个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自身情感的究察;对过去学识的承藉和未来美盛的憬憧。从毕达哥拉斯的“和谐理念”到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美学”;从达•芬奇的优雅到尼古拉•费申的奔放,杨小洪如饥似渴地吸取着前人的精华,凭着自己的艺术天赋和不懈的努力,他夯硪了水彩绘画的扎实的基础,掌握了娴熟的表现手法。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在学术上杨小洪绝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他觉得作为一个东方人,理应拥有更多的文化资源,在水彩画的领域里有着更高的成就。于是乎, “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绝无求工求意之意,而工处奇处蜚然与笔墨之外。” “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他开始去理解中国绘画的“写意”理念与现代西方抽象艺术的谐振之处,将绘画的重点从对客体的摹写转向于主体的表达。近年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逐渐地摆脱 “形”的束缚,作品中直取的原始感觉和主观的意象起了主导作用,部份作品对线条和色块的运用几乎接近了中国文人画的画法。明显地在写意和抒情方面拓展了作品对心灵表达的空间。把绘画从一种“制作”变成一种抒展。画画的时候杨老师常说:“把描绘对象看得一清二楚才下笔,那往往是对自己感受非常模糊的无奈之举。”“在我很多画里面,看似虚幻、不真实的东西,恰恰更能表达我内心的真实。”其实,从某种角度说,所有的方法、风格乃至于题材都可以理解为一种工具。德拉克洛瓦说:“给我扫把和泥巴,我能画出世上光泽最好的皮肤色彩……”工具不是目的,我们又何须去拘泥?艺术是存在形式及它们关系的整一性感知,是思维的独特表达,是人类理念的内构与外在化的过程。东方文化开始引领着杨小洪去寻找艺术的真谛,去走上生命探索的哲理之途。在杨小洪“感受中国山水”系列作品中,人们可以明显感触到东方传统美学观念的脉动以及价值观的认同。虽然作品中体现了作者以娴熟的技巧驾驭着色彩和水份,保持着水彩画的审美特征以及画家对对象的高度敏感,但作者创作时的思维线索,从感知对象、解构、发现关系、寻找亮点、演变、诱发、通感、重构、自我认知到表达,以表现性具象开始,发展为符号化意象,进而成为表达性抽象,传递路径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形式建构上也以明显的东方形态拉开了与西方抽象绘画的距离。艺术境界显得迅速扩大。这种以东方传统文化为基调而与西方艺术在精神上辩证交融的绘画,让观众直接的将许多不同的审美联想投射到了作品当中。个性极为鲜明,令人印象深刻。“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杨小洪热爱艺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热爱自己的作品。他把每幅画都看做自我的一部份。一幅画是一个回忆、一个梦寐、一个惊叹、一个感悟。一幅画是一篇文章,优雅婉约,入情入理,使人感怀。一幅画是一曲乐韵,宛转悠扬,沁人心扉,让人感动。是大江东去,惊涛拍岸;是天地悠悠,物我两忘……
感人至深的作品,来自于高尚情操的作者。杨老师淡泊宁静,对信念坚定执着,创作态度极为诚恳认真,这一切都令人敬佩!艺术家怀抱理想追求艺术,他所走的道路必然孤高,“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正是杨老师对艺术事业,一生相许、始终无悔的精神。天道酬勤,有付出终会有收获,“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若王国维先生所言之学问最高境界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们相信,春种桃李花灼灼,秋有佳果实殷殷。
杨小洪老师的画作即将结集出版,乐为此序并衷心祝贺!
2015年元月 李达人于桃园